宜宾市叙州区委党校以全面推行“创新工程”为抓手,重点创建“五大体系”,全面提升办学治校水平。
以“主课”为中心,创建学科教学体系。一是加强学科体系建设。在持续突出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主课地位的基础上,围绕中心、服务大局,在政治、党史、管理、法学等学科领域均开发1—2门精品课程。二是创新教学形式。由学科组牵头,开展集体备课会、教学研讨会,综合运用讲授式、研讨式、案例式、模拟式、体验式、访谈式等方法,加大案例教学、互动式教学比重。三是课程多元化发展。以课为带动,继续深化教研咨一体化发展,实施一名教师、一个研究主题、一堂精品课、一个教学基地、一篇高质量咨政文章“五个一”相结合的模式,切实发挥区委党校干部培训、思想引领、理论建设、决策咨询“四位一体”作用。
以“提质”为导向,创建科研学术体系。一是立足突破常规选题。突出加强对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研究阐释工作,聚焦党委重大部署,全面启动高质量课题培育计划,结合省市党校年初课题申报工作,科学精准匹配科研课题,鼓励申报国家级课题和各类专业学术论坛课题。二是重大课题协同攻关。成立重大课题协同攻关领导小组,统筹调配整合各项资源,定期举行“一曼讲坛”、专题研讨会、区级部门领导专题讲坛等。鼓励专兼职教师参与各类征文比赛、学会交流等学术活动,开阔眼界和思维,提升学术水平。加强与上级党校、各类高校、学术团体等的联系与合作,校内分课题、分类别组建科研团队,加强科研协作,力争多头立项年年有进步。三是便捷高效运行机制。认真落实党校专兼职教师旁听全委会、经济工作会等重要会议制度,建立深入开展科研咨政的许可性支持,获取第一手资料。通过“线上线下+协同参与”形式,加大区级部门、领导与党校课题协同攻关。
以“一体化”为机制,创建咨政“智囊”新体系。一是选题多元化。围绕中心工作决策部署展开选题,建立常态化点题选题联合共推机制,以“城乡融合”“高质量发展”“数字经济”“革命老区红色传承”“生态建设”等为重点方向开展决策咨询工作。二是研究特色化。突出发展特色定位,与市委党校建立协同联动机制,形成有重大价值的高水平智库研究成果。在区委及相关部门的支持下选取数名在科研咨政方面贡献突出、功底深厚、能力卓越的教师,进入决策咨询委员会参与区内决策咨询工作,打通党校与直接现实问题上的专项渠道。在政策法规文件起草、建言献策等活动中体现区委党校咨政的开放性、前瞻性,更好地发挥地方党校新型智库的“智囊团”作用。三是多方参与化。单独成立决策咨询办公室,结合读书班、中青班、乡科级领导进修班等学员成果挖掘咨政方向,择优外聘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人士参与咨政研究,形成专兼互补、内外结合的智库研究队伍。加强同地方实际工作部门及其他政策研究部门机构的密切联系。
以“名师”为示范,创建专兼结合的队伍体系。一是大力培养专业教师。每年以人才引进的方式招引高层次的专业教师,逐步提高专业教师的编制占比和学历层次。实施“名师培养计划”“红蓝帮带计划”,加强学科带头人培养。利用好“一曼讲坛”“党课我来讲”等平台和项目,加大对党校青年教师的培养力度,培养青年骨干教师队伍。二是科学布局师资力量。按照培养一批、引进一批、储备一批、聘请一批的思路,推进“专职+兼职+外聘”的多元化师资库建设。鼓励党校教师接受更高一步的教育。在人才学科布局上,努力做到既有马克思主义理论、中共党史党建等优势学科人才,又兼顾政治学、经济学、管理学、法学等重点学科人才,实现学科上的基本配平,逐步增加党校专业师资力量。三是探索新型管理机制。建立区别于公务员和普通事业单位、符合党校发展特点的党校教师管理机制,选拔优秀的教研人员进入校委会,鼓励和支持教职工攻读博士、硕士学位,申报晋升副高职称。
以“融通”为目标,创建线上线下党校体系。一是规划启动“数字党校”建设。把“数字党校”建设理念融入到校务管理系统重塑中,规划实施“课程一体化教学直播、教务管理、学员管理、三台合一”的模式。二是打造“身边的党校”办校模式。充分利用网络资源,拓展党员培训覆盖面和渠道,探索建立行业和乡村党校机制,加快培育建设一批特色现场教学基地,具有叙州特色的现场教学路线和方案,实现党校在身边的基层党校模式。三是打造党校智慧管理新生态。充分利用和融入上级党校“网络课程”和“智慧课堂”,探索推出“叙州好课”直播云课堂,用三到五年的时间形成党校智慧管理新生态。
(供稿:叙州区委党校)

